一、廣東的歷史
外省的人大多數不了解廣東人的組成及來源,也不知道為何叫做 “廣東”,更會有些外省人會奇怪,為何秦漢時期的 “百越之地”、少數民族眾多的廣東,現在除了在粵北的深山上有一 個 “瑤族” 外,其餘地區全是清一色的漢人?
廣東、廣西在秦朝統一中國之前,並不屬於中原政權,被稱為 “百越”,但也沒有形成 “國家”,全是刀耕火種的少數民族氏族部落。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軍隊分為兩大部分,一支北上抗擊匈奴,另一 支號稱50萬人的大軍則在由後來自立為 “南越王” 的大將 “趙佗”(現河北地區人)率領下,南下征服百越。由此開始,現兩 廣地區第一次歸屬中原政權。 趙佗征服百越後,將行政中心選定在珠江口以北、珠江三江匯聚處、 背山而面向珠三角平原的 “番禺”(現廣州越秀區),因此廣州的建城歷史已有兩千多年。楚 漢相爭時期,趙佗在番禺自立為王,稱為 “南越國”,此政權一直持續到漢武帝時代。武帝派大軍南下殲滅了 “南越國”,自此兩廣地區一直嫡屬於中原政權。
幾十年間經歷了兩次大規模軍事征服,原百越的少數民族數量已經大 為減少。漢武帝收復南越國後,將行政中心(郡) 由番禺遷往現兩廣交界處的“肇慶市封開縣”,並將封開縣城的一條 小河命名為 “廣府河”,寓意漢武帝 “廣布恩澤”。自此該縣城以東稱為 “廣東”,以西為 “廣西”。
二、廣東人的由來
廣東人由三大群體組成,廣府人(佔大多數,分佈在珠三角及粵北、 粵西地區)、潮汕人(李嘉誠就是這一人群,分佈於粵東南的潮汕平 原)、客家人(分佈於粵東的梅州、惠州),因此也有三大語言: 粵語(即廣府語)、潮汕語、客家話。這三大群體全部是不同時期、 內地不同地區的漢人南遷的後代。 為何會在廣東出現這三大群體?先要繼續上文的廣東史:
漢武帝北擊匈奴、南收南越,奠定了漢朝長達四百年的江山,中原地 區也形成了一個擁有統一文字、語言、文化、民俗的強大民族 “漢族”。之後是較短時間的三國演義,再到西晉。期間三國時期統 治兩廣地區的 “東吳” 政權,又重新將行政中心由 “封開縣” 搬回南越國的首府 “番禺”,並改名為 “廣州”。自此 “廣州”一直是廣東的行政中心並一直沒再變更名字。
但從西晉開始,漢族出現了第一次大規模、長時間的內部戰亂,這就 是史上知名的 “八王之亂”!接下來就是北方少數民族趁漢民族衰退而大舉入侵中 原,形成了又一個知名的戰亂歷史時期 ——“五胡亂華”!再到後來的 “南北朝混戰”,一直到唐朝中原戰亂才徹底結束!
這時中原的漢人已經知道在遙遠的南方,有一塊物產富裕、雖然嫡屬 於中央政權但 山高皇帝遠的樂土“廣東”!所以從 “八王之亂”開始,出現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漢人為逃避戰亂而長時 間的大規模南遷,當時是整個家族、整條村莊在族長、村長(稱之為 “太公”)帶領下的扶老攜幼式的長途南下,因此把當時的中原漢語 、文化、習俗全都帶到了廣東。幾乎所有傳統廣東人的家族都有“族 譜” 記錄自他們是來自中原何方,何時遷到廣東的。例如前香港特首“曾 蔭權”,其始祖就是山東的 “曾子”,其族譜就記載了什麼時候由山東南遷到廣東的南海縣。到 曾蔭權的爺爺時再遷到香港。
以當時的交通、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如此的長途南遷是多麼的艱辛。 因此當這些南下的漢人族群在終於翻越嶺南山脈到達粵北韶關南雄縣 ,不會再受戰亂影響時,就都會在那裡休養生息。但南雄縣畢竟是山 區,農業物產遠不及平原地區豐富,所以南遷漢人在那裡繁衍了幾代 人後,就又大多會繼續沿北江南下、沿西江西進而到達最終的遷徒地 - 珠三角、粵西、甚至廣西東部的平原地區。因此南雄縣的 “珠璣巷”又被稱為廣東人的發源地,這與之前提到的 “封開縣”的地位是不同的,很多廣東的大的姓氏都在那裡修建了“ 太公祠”以緬懷帶領族群南下並安葬在那裡的 “太公”。
這一時期在浙江福建一帶的漢人則有部分南遷到粵東地區的潮汕平原 ,成為潮汕人的祖先,因此潮汕語與 “閩南語”是同一語系,與作為來源於中原古漢語的粵語不同。
唐朝建立後,中原的戰亂終於平息,漢人南遷也告停止。李唐又是近 四百年的太平盛世,中原漢語再次重新統一,且廣東地區到唐朝末年 其漢語也由漢朝時期的漢語也逐步演變為唐朝的漢語( 儘管兩者並無大區別)。唐朝四百年安穩歲月,也使得前述的來自中 原各地的漢人在廣東重新混合形成了在珠三角,以及沿北江、 西江分佈的 “廣府人”,語言文化上也趨一致。 另外,這次漢人的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使得原廣東地區的百越諸 部終於徹底湮滅,全部被趕光、殺光。到唐末全廣東就只剩下粵北深 山上的一個 “瑤族”,其餘平原地區全是漢人了。因此廣東的漢人後來就創造了 一個全新的、讀音與 “越” 字相同的漢字 - “粵”,其目的就是要表明 現在的 “粵”已經完全不同於古代的 “越”了。
三、廣東古漢語的穩定與中原漢語的胡化簡音
李唐之後,中原再次陷入長時間的戰亂及飽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 佔領,語言隨之也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北宋初年時,中原地區的漢語 仍能基本保持漢唐語言,當時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 音韻律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裡面標註的文字發音 與現今的粵語高度吻合。但之後中原因為受到西廈、遼、金、 元等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佔領,漢語開始胡化, 到了南宋時期中原漢語已經由漢唐漢語(粵語)演變為現在的 “客家話”了。 而偏於一隅的廣東卻是一直極少戰亂,基本沒受到北方游牧少數民族 的影響,所以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語言、文化。因此大量的唐詩宋 詞現在只有用粵語來讀,才能符合詩詞基本的 “韻律美”了。以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代表作《竹枝詞》為例 ---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首知名的情詩也是古漢語文學的代表作,不直接表達而運用了古漢 語內 “語意雙關” 的表述手法,用天氣的 “晴” 的有、無,來代表男女之間的 “情” 的有、無。在粵語裡 “青、平、聲、晴” 均是同一個韻母的,讀來完全符合詩詞的韻律美,用粵語一讀就能體 會出詩詞的意境了。 但胡化的普通話,“聲” 字的韻母卻變了,結果用普通話讀的話第二句完全不押韻,連詩詞最 基本的韻律要求都達不到,大煞風景!
又如同是唐代的著名詩人“王維”的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粵語裡 “親、人”是同韻母的,符合詩詞的押韻要求。但 普通話裡這兩個字 就又不同韻了。從這首詩作可以肯定唐代的山東人說的也是與粵語一 樣的古漢語。
還有唐代著名的哲理詩,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在粵語裡 “流、樓”是同韻母的,符合絕句詩詞第二、第四句必須押韻要求。 但普通話裡這兩個字就又不同韻了。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古漢族是男耕女織的農耕型封建社會,人與人 之間是近距離長時間地面對面交談,而當時的 “文言文”都是很簡短的,所以需要多達九個音調,這樣保證了大多 數字之間的讀音都有差異,從而不會有過多的 “同音字歧義”,所以能夠在簡短的語言內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 思。而北方少數民族則都是游牧民族,人與人之間很多時候是坐在馬 背上較遠距離地溝通交談,所以音調必須最少,僅有四個調,這樣才 能達到不同音調之間差別很大,讓較遠距離的人都能聽明白髮的是什 麼音調,但這樣就會導自同音字的大量出現。
南宋之後的中原漢語,因為音調大為減少,為避免過多的同音字而嚴 重影響到交流的弊端,其解決方案就是增加聲母, 即在原來從沒有捲舌音的古漢語基礎上,通過把 “z、c、s” 三個聲母髮捲舌音而新增加了“zh、ch、sh”這三個聲母。這 就是現在的普通話有捲舌音的由來了。
四、南宋開始的再次漢人南遷與客家人的形成
接前面的歷史講述,到了南宋後,中原的漢語已經較漢唐時有明顯區 別,音調有所減少。因為北方少數民族入侵而引起的長時間戰亂,再 次引發了中原漢人的史上第二次大規模南遷廣東。這次的漢人南遷一 直到清朝初年才結束。
因為當時廣東的平原地區均已被之前南遷的廣府人及潮汕人全部佔據 ,所以這次南遷的漢人只能遷到粵東北與江西、福建交界的梅縣山區 ,並被稱為 “客家人”,即 “客居他人地方的人”,他們所說的南宋中原漢語就被稱為 “客家話”。後來部分客家人又再主動遷徒到台灣,又有部分在清政 府的安排下遷徒到原廣府人居住的地方,從而又引起了一系列中國史 上的重大事件。後面將會講述。
五、粵語與普通話的最終形成
廣東省內廣府人的生活一直安穩,所以語言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特 徵,但也並非一成不變。例如宋朝時廣州的海外貿易非常發達,一些 阿拉伯語也由此傳入從而影響到廣府語言的詞彙。清朝260年的穩 定歲月,使得保持了古漢語九個音調、及大部分文字發音的現代粵語 在清朝末年徹底形成。同期,現在的普通話也在以北京為中心的地方 形成,但其音調只剩下 四個調了,徹底與北方胡語相一致。
粵語覆蓋地區廣泛,不同地區在口音上會有差異但差異不會過大,例 如粵北韶關地區的人,完全可以和廣西東部的人進行粵語交流。基於 廣州兩千多年來在廣府地區的龍頭地位,因此公認的標準粵語發音是 清末民初時期廣州 “西關地區” 的粵語發音。西關地區就是現廣州舊荔灣區,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有 錢人的聚集地,清朝時期全中國唯一的外貿口岸 “十三行” 即位於該處。
六、廣東史上的 “土客之爭”及廣東華僑的形成
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粵東北的山區,而廣府人居住的珠三角 及粵西平原區物產豐富且人口並不密集。於是在清朝政府的安排下, 部分客家人由梅縣、惠州一帶遷往了珠三角東岸的增城、寶安縣, 以及粵西的肇慶、五邑 - 即 “台山、鶴山、開平、恩平、新會 ”五個縣,現江門市範圍。
其中珠三角東岸因為離省城廣州近,一切都在官府的控制之下,所以 遷往當地客家人與當地的廣府人能夠和平相處。香港在開埠以前, 也就是幾十戶客家人的小漁村。這也就是香港的英文名 “HONG KONG”的由來,因為當地客家人的粵語發音將 “香港” 讀成 “康港”。
但遷往粵西地區的客家人就完全不同了,和原居當地的廣府人爆發了 長時間的暴力衝突。據肇慶、五邑等地的地方史記載,清朝中後期發 生了多次廣府人與客家人之間的大規模械鬥,往往都是需要政府由廣 州派軍隊過去才能平息,史稱 “土客之爭”。土客之爭持續了幾十年,最終以客家人有些重新遷回 梅縣、惠州一帶,有些繼續向西遷徒到廣東、廣西交界處,餘下的以 通婚等形式徹底融入當地廣府人族群而告終,因此現江門、肇慶地區 再無客家人村落了。
大量廣東華僑的形成,使得廣東人的視野、思想一下子就 “國際化”、“現代化”。這為之后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誕生、以 及辛亥革命的發生打下了最為堅實的基礎。
七、粵語相比起普通話的優勢
前面已經說過,粵語有聲調更為豐富、朗誦古詩詞時更為符合韻律美 的優勢外,更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近義字的區別。 古漢語對於近義字的發音特點是:聲母相同,但韻母不同。這樣近義 字的讀音相近但又有區別,才能夠正常表達。
普通話最大的問題是文字完全繼承自古漢語,但讀音卻被 “胡化”,從而出現很多常用的近義字讀音完全一樣的情況,造成了 文字使用上的極大混亂。例如 “的、地、得”,“做、作”,這兩組常用的近義字,在粵語裡完全 符合 “聲母相同,韻母不同” 的要求,所以懂粵語的人完全不會搞混淆“的” 與 “地”與 “得”,也不會用錯 “做” 與 “作”。但北方地區的人經常會搞亂這兩組近義字。因此要想漢字能 夠正確地使用的話,讓北方的人學一些粵語非常有意義!
另外,就是前文曾提到了,粵語裡沒有捲舌音,即不存在北方地區的 人也經常搞混淆的 “z、c、s” 與 “zh、ch、sh” 這三對對應的、捲舌與不捲舌相區別的聲母的正常使用問題。所以粵 語的表達往往能夠比普通話更為清晰、明確。
總結
綜觀整個廣東人文的形成、發展史,其實質就是中原漢人為追求安定 、幸福的生活而不斷遷徒、奮鬥的血淚史篇, 並由此帶動了整個中國的發展史。在此過程中,語言、文字、 宗族等是維繫著廣府人的最重要紐帶,因此幾乎所有廣府地區鄉村的 家庭,屋裡都會擺放一塊紅色底的 “祖先牌位”並定期給祖先上香的。也因此廣東人 “寧丟祖宗田,莫丟祖宗言” 的觀念也遠比內地要強,粵語成了保留古漢語最好的現代漢語!
粵語(Cantonese)也是除普通話(Mandarin,洋 人認為是:滿大人的語言)外,唯一擁有完整的文字系統的漢語,即 所有粵語發音均有對應的文字,能夠用文字完整地記錄發音,這是滬 語、湘語等其它地方的語言所無法比擬的。
隨著廣東人走向世界,粵語也被帶到了世界各個角落。現在粵語除了 是香港、澳門的官方語言外,也是美國、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 澳洲的第四大語言。因此粵語在海外的地位明顯高於普通話。現全世 界使用粵語的人群超過一億,為此聯合國早已將粵語定義為 “語言” 而非 “方言”。
相信以後廣東人及廣東文化的發展史,也必將繼續推動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